1. 对于书上理论的理解:麦克卢汉的“冷媒介”和“热媒介”理论
想搞清楚冷热媒介,首先得弄清楚另外一个麦克卢汉经常说起的概念:感官比率。
媒介是人的延伸,换句话讲,媒介在做的事情,一定是人本来就可以做的事情,媒介只是把器官和功能延伸了。比如你本来就可以“看”东西,显微镜只是放大了“眼睛”的功能,让你“看”的更加细微了。
我们以“显微镜作为媒介参与观察”这个事情举例,肉眼看到一片叶子时,你的耳朵还能听到风声,鼻子还能闻到植物气息,甚至还有手碰叶子的触觉。这个时候呢,你调动起来的感官有:眼,耳,鼻,身。你感觉到的讯息呢,有:色,声,香,触。在我们的模型下,此时你动用了四种感官。这个时候,借助媒介(眼睛的延伸),你看的更仔细了。但是!同时由于聚精会神地观察,耳朵、鼻子、触觉的职能也暂时被抑制了!此时你只动用了一种感官功能,就是看。
下面是一个重要结论:
引入显微镜这一媒介前后,你的感官比率是完全不同的。前面有听有看有闻有触,现在只剩下“看”这一官能深度切入。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,任何媒介的引入,势必带来感官比率的变化,同时会对外部世界发生挤压。比如高铁引入,扩大了腿的职能,同时也摧毁了从前步行赶路的场景,并诱发世界构成方式的变化。高铁通过售卖自己的功用性,深度改变了你的生活,并形塑了移动场景中的全新感官比率。
冷媒介热媒介,也和感官比率密切相关。
热媒介具有高清晰度,通过它你可以实现某种知觉方式的深度切入,离了它就不行,但是使用的时候,也被媒介定义了唯一的切入方式。
比如使用显微镜,你就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即时性地又看又听又闻又感受,并且你也不能像开车看风景一样呼啸而过地看。作为一种“观察”的热媒介,显微镜带来的功用是高清晰度的,也是高能动的,你不需要再调动身体各种官能去“参与”,你只需要按照它规定的参与方式去参与就好了。
这就是热媒介的高清晰度、低包容性,或者说低参与度。
与热媒介相反,冷媒介是低清晰的,或者说具有模糊性的。它其实不是“省略”了什么东西,而是在通过“媒介”进行“延伸”的过程中,对“特定官能”延伸的本身就不够。也就是说,要靠你的脑补,发挥能动性,和媒介一起完成一个行动。比如杜尚的作品《喷泉》,你不主动参与进去,那它就是个小便池。
也是为这个原因,冷媒介才被描述为“低清晰”、“高参与”。这个清晰度,是一种比喻的说法,不是说什么画质不清晰啊像素不够啊什么的。它和画质的清晰度(意味着观察结果的清晰度)的关系,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。
到底什么是清晰度呢?说白了,就是当媒介引申你的官能时,这种感官所占的比率。这里有个分数。分子是媒介延伸官能的强度,分母是所有官能的总强度。分子越大,比率越高,清晰度越高。
还拿显微镜说事儿。你裸眼观察某物,视觉强度为5,听觉强度为3,触觉强度为2,嗅觉强度为1,此时“裸眼看”的清晰度,用感官比率表示,就是5/11。用显微镜观察呢?视觉强度比方说加强了4倍,就是20,其它肯定都弱化到很小了(这是媒介的使用方式决定的),听觉为1,触觉为0.5,嗅觉为0.5,那么“使用显微镜看”的清晰度,就是20/22。两项对比,后面的大,也就是清晰度更高了。同时,你被“媒介”(即眼睛和显微镜)束缚得也更紧了。
那么,为什么说电视是低清晰的冷媒介,电影是高清晰的热媒介呢?正常情况下,第一,准时准点,电影开始前你会坐到坐位上,等着电影开场。开场之后,你聚精会神,被动接受电影放映给你的故事,并浸入其中。(注意是“浸入”,不是“卷入”。浸入意味完全接受媒介预设的规则,卷入则未必需要完全接受媒介的规则)电影里,英格丽褒曼演一个间谍,那她就是一个间谍。诺兰兄弟用闪回表示回忆,那它就是表示回忆。周润发胸口挨了一枪,那他就是挨了一枪……在这个过程中,你放弃了对规则的解释权,完全由电影带你飞,即便有所思考,也得是在电影规则的基础上思考。
那么如果没有黑社会冲进来火并、房倒屋塌、皇帝死了之类的不可抗因素,你就会交出身体,在两个小时内完完全全沉浸其中。你不会听贝多芬,也不会吃海鲜大餐,更不会对旁边的兄弟来一套军体拳,你只会看,并且主要就是看电影。毕竟黑灯瞎火的,也只能看这个了。
在这里,电影之作为媒介,对你的干预,是非常强硬的。要么你接受它,要么它拒斥你。这就叫热媒介。
下面再说电视。首先电视节目单是安排好了的,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二十四小时播出也没关系。对于观众来说,除非是在追某个剧,是死忠粉丝,电视观众很少会非常仪式感地在某个特定时间打开电视,在一片漆黑(像电影院里一样,目的是抑制其它感官)的环境里,一看就看它二十多小时,直到演完才打开灯光,并且还向身边的观众互相问候。就像电影院里理所当然发生的那样。
电视不是这么看的吧?
那我们是怎么看的呢?
任何时候,想看了,无聊了,就打开遥控器。找到感兴趣的节目,或者看起来不错的节目,或者相对不那么烂的节目,不管是不是开场都继续看下去。你也不会把灯关掉,与此同时你的家人很可能在一边做饭、斗地主、打游戏。你也不会以“别打扰我看电视”为由让他们滚(你在电影放映厅里做个猪肉炖粉条子试试)。你们之间甚至还会有交流,你随时会跳出电视节目,去干点别的,抢个红包啊,视个频啊,刷个快手啊,等等。
那么显然,电视节目作为一种媒介的清晰度,对于你是非常低的。你在看电视的过程中,也完全不耽误调动其它官能。
所以说,电影可以是热媒介,但电视却是冷媒介。
2. 在媒介化时代,如何理解媒介的使用?如何理解媒介的“伴随性”?媒介未来的发展是什么样的?
媒体的类型
在媒介化时代,要谈媒介的使用,首先应该明确现如今存在哪些类型的媒体或媒介。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中,存在四种类型的媒体。首先是以电视、广播、报纸、书刊为主的传统媒体,以及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技术研究所首次提出的“新媒体”(NewMedia)、2002年专栏作家Dan Gillnor提出的“自媒体”(WeMedia)以及最早出现在《什么是社会化媒体》一书中的“社会化媒体”(SocialMedia)。
有别于传统媒体,新媒体、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可以归结为一类,而且,“自媒体”包含在“新媒体”之中,“社会化媒体”又包含在“自媒体”之中。
下面分别对这三个概念进行解释:
-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为:“以数字技术为基础,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。”强调其数字化、网络化;
- 当把新媒体的传播者限定为“个人”时,它们就成为了自媒体,例如:个人博客、个人主页、个人日志等等。这仅仅是传播者发生的变化。
- 社会化媒体与其它新媒体的区别在于,社会化媒体在网络中模拟了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,并且将真实世界的信息传递方式在互联网进行移植、扩大,使得个体的声音被传播得更远。并且,它的传播者也是个人,不是组织。
如何理解媒介的伴随性?
媒介的伴随性是随着手机、智能手表等可移动媒介的出现而被赋予的。参考广播的伴随性,归纳总结媒介伴随性的定义、优势和劣势:
定义
“媒介伴随性”包含两层含义:
- 一是指人们在使用媒介的同时可以边做其他的事情。例如一边用手机看新闻,一边听音乐;一边与同事交流,一边查资料。这时候的媒介是作为“背景媒介”出现的。
- 二是指媒介可以私人化地贴身携带。随时可以查阅消息、访问互联网,这时候的媒介又具有了“贴身”的功能。
优势
- 伴随性使媒介可以移动使用
- 伴随性使媒介可以贴身使用
- 伴随性使媒介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(抓住灵感出现的机会)
- 伴随性可以强化媒介的亲密感、归属感
劣势
- 伴随性使用容易使用户产生疲劳
- 伴随性迫使用户处在一种无时无刻接收消息的状态,产生一种被信息绑架的感受
- 伴随性交流的不专注性
媒介的使用
现如今,具有高伴随性的电子媒介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人们时时刻刻都在刷微博、聊微信、关注今日要闻。而传统媒介如报纸、杂志、广播、电视等几乎被替代。这似乎成为了信息化社会的必然结果。信息变得触手可得,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社会服务也逐渐变得高效和精准。
媒介的好处及使用场合
- 提高了工作效率。在线文档、电话(视频)会议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。同事之间可以共同编辑同一份文档,而不是由一方编辑好了交由另一方审校修改,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。线上会议则打破了空间的限制,降低了会议的成本,从而让与会者拥有更灵活的时间安排。
- 降低了沟通成本。通过微信、QQ等社交媒体进行沟通联系,不再通过电话、短信、见面等形式,在保证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和可回看性的同时,降低了沟通的成本。
- 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。可以通过自媒体或社会化媒体,直接与大师互动;也可以通过海量电子资源进行学习,如网络课程、电子书刊。
- 服务更加便捷、精准。通过订餐、订票软件,购买实体服务,使得流程更加便捷、服务更加精准。
媒介的不良影响
- 发表观点的门槛降低。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及意见,难免良莠不齐,那些不良的、反社会的观点容易引领一些判断力低的网民的价值取向。
- 被信息绑架。时不时出现的推送,不知什么时候会发来的消息任务,严重扰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。
- “低头族”的出现,人际关系的淡薄。走在路上看手机,不小心就被车撞了;亲朋好友见面也不聊天,拿着个手机面对面坐着,不说一句话。
媒介未来的发展方向
媒介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着力于用户体验上。针对当前手机电脑等媒介对用户体验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,我认为媒介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包含以下几点:
- 拥有极高的用户隐私保护机制。
- 提供廉价、高速的互联网访问服务。
- 提供智能化的消息提示机制。例如提供消息收集器,收集勿扰模式或工作模式下收到的软件提示消息,在用户空闲时批量推出,同时应该具备消息智能筛选功能,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判别消息的重要程度,从而进行取舍。
- 推送消息的系统化。当前存在的问题是,主流公司倾向于固化用户思想,不停推出用户感兴趣的内容,而忽视了人发展的全面性。未来媒介应该具备智能化学习能力,理解用户当前的知识体系,从而推出互补性的内容,并判断用户知识体系的系统性,从而更加智能的进行内容推送。
- 具备用户个性化设计的功能。当前媒介的款式一般较为固定,甚至容易被知名品牌的设计所引领,除了设计人员缺乏创新性,设计门槛过高也是问题。未来的媒介应该具备较低的设计门槛,让大众可以参与媒介款式设计过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