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三维点云配准
1.1 三维配准理论基础
假设通过RGB-D相机得到了第一组点云,相机通过位姿变换(旋转+平移)后拍摄第二组点云,其中和分别对应两个独立的坐标系。假设相机的平移量为,旋转量用绕轴的旋转角来表示(先绕
其中,
右手坐标系产生绕轴顺时针旋转和正方向平移后,导致
变换为 ,那么变换关系应该从变换后的坐标往回计算,即: 。可以通过二维右手系自行推导,右手系即右手大拇指、食指、中指展开后,分别代表 轴。
用函数
求解最优变换参数的问题可以转化为满足
1.2 ICP算法
ICP:Iterative Closet Point,迭代最近点算法,分别在待匹配的目标点云Q和源点云P中,按照一定的约束条件,找出一定数量的最邻近的对应点
,计算出最优变换参数 ,使得误差函数最小。其中误差函数为:
为距离最近的对应点对的数量, 为三维空间旋转矩阵, 为三维空间平移向量, 和 分别是对应点在源点云坐标系 和目标点云坐标系 下的三维坐标。
算法流程:
- 在目标点云
中选取点集 ; - 根据最小距离准则在源点云
中寻找对应点 (需要去重心化处理); - 计算旋转矩阵
和平移向量 ; - 对
进行三维运算,得到新的坐标 - 计算
与 的平均距离 ; - 如果
满足收敛条件,则停止迭代;否则令 ,返回第2步。
2. 二维轮廓点配准
ICP算法同样适用于二维情形:当相机对某个物体拍照得到影像后,对影像提取轮廓点得到边缘点云P;相机在同一空间平面内作二维旋转和平移,对同一物体拍照,提取轮廓点后得到边缘点云Q。在不考虑中心投影引起的变形时,轮廓点的配准可以采用ICP算法。
将ICP算法应用于二维情景通常针对相机姿态变化较小的情形,例如运动相机的相邻帧跟踪。